
“讓世界因我而美麗,生命是上天賦予我最大的财富……”在動聽的歌聲中,9月11日19:00,2003网站太阳集团(以下簡稱“信息學院”)于信息樓417會議室順利開展養成教育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,本次培訓由20級輔導員肖善芳老師主講,信息學院34名助班參與了此次培訓。
培訓主要分為兩部分: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什麼及養成教育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。“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是重要的一課。”肖老師首先說,“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體現在智力正常、情緒健康、良好的社會環境适應能力等七個方面。”
心理不健康就表示不正常嗎?當談及心理健康的誤區,從肖老師的細心講解中——不健康是常态,不健康是正常的。在人的一生中,幾乎都會遇到某些心理問題,然而程度有輕有重,有的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。緊接着肖老師補充道:“從心理健康到心理不健康再到心理異常,心理狀态是一個連續、動态的過程,每種狀态并不存在嚴格的分界線。”
作為一名養成教育輔導員,當有人說:“我不想活了。”亦或是開始談論自殺計劃,開始抑郁,流露出無望的表情時,應如何妥當解決,肖老師通過講述曾經親自遇見過的事例讓助班知道——“我們”并非救世主,“我們”需要高度警惕,需要“偶爾治愈、常常幫助、總是安慰”。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事,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專家。
談及養成教育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,肖老師将其歸納為“宣傳與教育、培訓與學習、疏導與關懷”等八個方面。并囑托各位助班及時做好信息收集和彙報工作,不斷充實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,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。既是助班,也是養成教育輔導員,“我們”是觀察員,是參謀員,是指導員。隻有生活在學生之中,才能及時、真實、廣泛地了解學生中的心理危機信息。
對于養成教育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,她提到:“加強聯系、明确職責、高度警惕”。對助班本人而言,談心重在“傾聽”,幹預重在“報告”,在不是專業咨詢師的前提下,多陪伴而非多治愈。學生自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的創傷,都是他們未來道路上的良藥。
對于養成教育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實操性能力訓練的問題,肖老師引用羅傑斯的名言:“感受當事人的私人世界,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樣,但又好像絕不失去‘好像’這一品質,這就是共情。”深切地告誡各助班,關鍵是與學生共情,共情不僅僅是同情,随後她補充道:“三個影響溝通有效性的因素——7%的用字遣詞,38%的聲音與語調以及55%的表情動作。”将溝通技巧分享給各位助班,希望他們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與學生共情而非同情。
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階段,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況是成長路上必備條件之一,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,讓各助班對心理健康工作的認識更加透徹,也為信息學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序展開奠定了基礎。
新聞:石馥銘 攝影:黎紫君